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You Deserve this house

我一直是日本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的忠實觀眾,收視系統換成MOD以後,沒有日本台了,看了多年的裝修節目選擇卻一下爆多,有WeTV的「愛屋賣屋大作戰」、「吉屋待租」、「感恩改造計劃」,BBC Lifestyle頻道的「家庭大改造」等,也有台灣的「幸福空間」,這些節目一定都很多忠實觀眾(如我),播出集數季數都非常可觀,改造的空間包括美加和英國,從不同的居住方式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活樣貌,也很有趣。

「幸福空間」的做法是以設計師為主來介紹裝潢案例(還真不少所謂豪宅主人愛把自己的家裝潢成夜總會ㄝ),像在走訪一間間的設計師樣品屋,略去過程,其他裝修節目必有的屋主需求、預算問題等主結構,在台灣的裝潢節目中是不處理的,當然也就沒有「屋主驚喜反應」這個橋段了,用流行語說:「幸福空間」沒放洋蔥。

大多在改造加拿大獨棟洋房的「愛屋賣屋大作戰」Love it or List it,同樣也沒洋蔥,而且已經完全類型化,也就是結構完全不變,以至於常有些效果我想是得故意演一下;每集造訪一個卡在要換屋還是整修關卡的家庭,由屋主提出預算,然後雙線進行:設計師希拉蕊開始改造工程,試著滿足屋主需求讓舊房子更宜居,房仲大衛則帶著屋主到處去看房子,找到更好的可能。等裝修完成後再請屋主回來,看看他們更喜歡哪一邊,Love it 繼續住下去,或是List it賣掉舊家換新家。我總是比較喜歡看到夫妻倆又重新愛上改造後老家的結局。節目在改造前後都會找來房產仲介估價,最後再列表看看裝修花費與增值的差額,一般都有1.5倍到兩倍之多,不過劇中的加拿大人不會有台灣人「賺差價」的反應,而是會去欣賞裝修的潛力。

這個節目因為在晚餐時間,全家一起觀賞受到的影響充分體現在這次我們新居的裝修:首先,我們知道預算很有可能花在無預期之處,導致無法盡善盡美,只能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再者,裝修過的房子會增值,或許還會高過實際支出。如果有買賣的考量,第一印象好、無須裝修更動的房子絕對是加分,但老房子的問題表面都看不出來,拆開要修時才發現可能是錢坑。話說加拿大建築的稽核制度還真是不錯,但是地下室挖到樹根只能避開這一點,就很無言了。

「吉屋待租」也是「要享受就得先投資」的概念,但是以如何可以提高房租、也就是提高機能的方向來考慮裝潢改造,主持人美感一流,又會設計兼施工,改造出來的空間沒有什麼多餘的贅飾,但很好看。整個節目過了份的是,厲害的主持人還是偶像級的帥哥!看「吉屋待租」能順便瞭解外國人都付多少房貸,真的也蠻恐怖的,所幸上完電視的苦主們都有租金可以填補。

這兩個節目看久了,可以對室內設計的可能多一點概念,同時把劇中的美金換算一下,還可以知道他們的房地產行情,跟「全能住宅改造王」比較著重機能與收納、保留老房子記憶的路數又不太一樣。

英國的「感恩改造計劃」You Deserve this house和以上節目不同,並非進行全面的專業裝修,而是只做兩三個工作天即可完成的局部改造,因此不會動到大格局,幾乎都可以做為DIY範例,但是卻能找出問題點,讓小規模改造發揮最大效能。這是一個複合式的節目設計,重點不完全在談裝修,而是以房屋主人為主,介紹一位某領域的長期志工,或在工作上幫助了他人的人物,例如殘障兒童的游泳教練、協助難民的護士等等,他們可能因為長期投入工作領域而沒有時間或餘力來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但是卻會有之前受到恩惠的人,希望表達感謝,於是來幫忙出力修房子。節目結構會說為了表揚你的貢獻,招待度假兩三天,然後趁着把主人支開,集合志工來裝修房子,每個人負責一塊區域,邊做事邊述說當時自己是如何地得到了這位屋主的幫忙。等到屋主回家,不但發現房子變新變美,還發現那些為他工作的心意。有一集的主角是口吃治療師,來幫忙的都是以前的病患,這一集非常感人!我後來想到其實「感恩改造計劃」就是一種「點燈」節目,但是比兩張沙發在攝影棚內放成L型兩造對坐乾講,真是高明太多。(人不能比啊!)

「家庭大改造」的製作規模和整合力又更上一級,這是美國的節目,徵選一個特別並且需要幫助的家庭,有可能是孩子得了罕見疾病、收養了許多蒙古兒的家庭或者是剛遭遇火災得住在後院拖車裡的狀況,當然也有為社區長期貢獻的家庭。主持人會開著一輛大巴士去拜訪,這個節目有很多粉絲,獲選的家庭一看到那輛大巴士,就知道自己是中了樂透了。

「家庭大改造」也一樣會讓屋主出門度假,但是改造的幅度是舊屋全部拆掉重蓋,把需要四個月工期的房子,在一個禮拜完成,工程公司、建材等都會拍出品牌LOGO,因為房子是贈送給屋主的,這些預算可能也都有贊助。美國人常常是動輒七、八人的大家庭,改造後的房子為了大大小小設計,大多很有戲劇化效果,噱頭不少,我猜想每家在播出之後,應該都會有鄰居要求參觀吧。

這些節目加起來,我真是花了不少時間看電視啊,目前看不到的「全能住宅改造王」雖說在以上節目中可能每人平均居住面積最小,卻懂得保留居住者的人生軌跡,我認為還是最厲害的設計,畢竟這才是房子與人的連結之處——記錄了人生甘苦的地方,叫做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